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 年 11 月 13 日 14:10:06
|
显示全部楼层

实现微创新的前提,是用户至上价值观。微创新的一个特点,就是从小事入手,从小处着眼,克制一开始就做大平台的冲动。对消费者来说,一个简单的改进,只要是触动他内心的甜点就能打动他。消费者永远关心的是,产品给自己创造什么样的价值,只要沿着这条路往前走,创业企业至少能生存下去。( t4 L0 d7 _8 J, _8 T) ^
/ T$ P; x9 \7 V# F9 {. n. b
很多企业热衷于做平台,但他们没有想到,所有的平台都是挖掘用户需求、持续积累用户的结果。创业公司一定要抑制住做平台的冲动,而是应该聚焦于用户需求。今天,在热门的无线互联网里,一些著名企业在面临挑战的时候,仍然没有真正关注用户的感受,没有聚焦于用户需求,而是热衷于建立一个平台,执行一个战略。这种平台往往是从自我出发,而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。颠覆现有市场格局的公司,从一开始并不是要搭建平台,而是通过打侧翼战,找对手不关注但是却打动用户的那个点。( s; }9 x! L1 _1 D' ~. H& A" i
& C$ q# O1 @6 x! K1 h) |3 M0 V& v
《中国经营报》:基于你的微创新理论和实践,你给创业者哪些忠告呢?
4 H8 }# L/ B P# k- @# V, P) }- n) p, C/ m8 ?9 d* A
周鸿祎:微创新必须专注、必须聚焦。创业企业只有聚焦,才能把所有的力量、资源集中为一点,才有可能形成突破。如果把一个小的点做到了极致,做到让用户感觉有惊艳的效果,才可能形成突破。中国的企业家经常谈木桶理论,认为最短的木板决定木桶所装的水量。用在企业管理上,即企业的所有方面都要做好。我要唱一个反调,创业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在微创新的时候,不要面面俱到。什么都要照顾到等于什么都照顾不到。产品不怕有缺点,但只要有一点做到极致,打动了用户的心扉,用户是可以容忍产品其他缺点的。相反,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,因为把资源分摊了,那么出来的就是平庸的东西。一个平庸的产品是不可能打动用户的。
: m1 G& G, _; D6 z. `; B3 @: Q; x& e1 \2 w
创新一定是少数人干的事,是失败率很高的事,是大部分人看不懂的事。所以,创新就像是《阿甘正传》里的阿甘一样,有点傻劲儿,经常被嘲笑,但有股韧劲儿。创业公司一定得有250一样的傻劲儿,有阿甘一样的韧劲儿,对创新要有信心,有激情。如果不创新,创业公司在实力上比拼不过大公司,如果不走创新的道路,肯定发展不起来。$ f' ]3 L4 d# `$ ~; ?, [7 z
- y. b( i" y% G* m4 R4 u5 ^
《中国经营报》:微创新带来的改变很小,成绩也很小。如果要通过微创新获得成功,需要注意什么?
8 J4 v1 |$ g% \
/ P! y0 R6 E. }3 Q' A周鸿祎:微创新的一个特点是快速调整,小步快跑。过去做产品,讲的是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或者说,十年磨一剑。但是,在这个时代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闭门造车的结果,是等你造出来了,这个世界早就变化了。所以,如果要微创新,就要调整自己做事的方法,把闭门造车、十年磨剑变成快速调整、小步快跑,把产品研发周期从按年计算,改成按季度计算,甚至按月计算。但是,每次研发不一定要提出特别宏大的目标,然后拿到市场上去检验。赌错了没关系,因为只浪费了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的时间,还来得及调整。任何伟大的产品,都不是在屋子里想出来的,都是通过一个点,通过持续改进打磨出来的。所以,我觉得企业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模式,也要有相应的变化。
, N! h& e7 ~# j- f& m+ O4 f4 R# t1 ]0 a% [
不怕失败,不断尝试,耐得住寂寞。快速调整,就意味着失败率高,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要有屡战屡败的精神。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产品一炮就红。等你看到一个产品红的时候,这个产品实际上已经在此之前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辛苦。微创新一定要有这种长期、持续的失败准备。, E! z J% H) P! x" \0 }
) U; [$ P/ O( L
中国需要更多元的企业家8 B h8 M+ @# m
* b2 Y h9 x* C+ J
“分析成功的时候,要分析里面哪些是偶然的,分析失败的时候要勇敢面对。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,能一路走下来,就是因为我不断地反思和思考。”
: {8 ]9 M: h$ N2 f& {) ]- ~4 R; m" R! V; a
《中国经营报》:你刚刚获得了2011年安永中国企业家奖。但在大家的印象里,你更像一个产品经理、创业者,或者是创业导师,好像跟大家理解的企业家不太一样?
3 A4 K) a; x u# y
, K4 j( n7 t- i& P/ z9 j周鸿祎:我获奖是比较意外的,当时也不知道谁推荐的我,因为我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那种企业家,我们的企业家都是商业不断成功,说话非常得体,基本上都是完美的人,都是比较神奇的人。我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、个性突出的人。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很常见,但是在中国不常见。这次我能得奖,说明我们的社会对有个性的企业家更宽容了。7 Q* j* e$ d3 `
# p( [" ]+ k0 [8 H8 W/ E, k: i《中国经营报》:那么你认为评判一个企业家的标准应该是什么?/ ^ J" S0 ~! z: I, Z+ j
0 o0 d2 ~2 w9 c周鸿祎:第一,能创造出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。第二,应该能影响很多人,或者去改变世界。中国有很浓重的“成王败寇”的思想。美国不是这样,比如网景公司虽然失败了,但是它创造了浏览器,改变了互联网,所以硅谷没有人觉得谷克·安德森(网景的创始人)是个失败者。我觉得企业家一定要有一个梦想,去改变这个世界或者改变这个社会,当然你可以有现实主义的操作手段。
# N1 _ l" P/ ]8 i2 o4 A4 J, O- ~* g6 ]7 Z0 P% x* I; O) o- i* {0 `
《中国经营报》:这次安永在评地区大奖的奖项时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你的个性很强,在业界也是争议很大的一个人物。你有没有考虑去改变?
: N, G' v8 D$ E5 P# \2 G* a4 k5 H+ k! _$ }
周鸿祎:我的一些争议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抹黑,我想在这种竞争中,我也不会很“绅士”。公司已经做到一定规模,今后我会注意一些。但是我并不期望主动改变什么东西,因为我觉得很多东西会被时间改变。比如说乔布斯也曾被硅谷的媒体骂得狗血喷头,因为他为人处事也是很不注意的,有很多的缺点。但最后他还是给社会创造了价值,给用户创造了价值,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。保持突出的个性,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,保持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。我觉得中国社会应该更宽容,只要没有违背道德,没有违背法律,应该存在多元化的企业家。
) w( }, X3 Z* ~5 Z! C: f! v
) j4 J& [# X3 p6 ?《中国经营报》:你写了不少研究乔布斯的心得体会,也有不少人称你是乔布斯的门徒。你觉得乔布斯对你有什么影响?
% b' `3 n, |( h/ s! Z6 i# c) t& C/ R3 z( E. w' e4 D) Z2 ]
周鸿祎:首先得声明一点,我不是乔布斯的门徒。我连人家真人都没亲眼看过,人家也根本不知道我是谁,算什么门徒?但是,我确实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下了很多工夫去研究他,读了他很多的资料,临摹他做产品的体会。再让我谈乔布斯,我都有点不好意思,因为现在把乔布斯挂在嘴上,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,好像不看乔布斯的传记、不引用乔布斯的语录,都不好意思出来混了。其实,如果有个人自称是乔布斯的信徒,那你得真的要回顾一下,看看这个人在乔布斯失意的时候,有没有真的看好乔布斯,研究乔布斯。有一点,拿乔布斯作为推广自己产品的营销手段,确实让我感觉不舒服。
: b* ^' g6 e+ ~: g, A$ T+ O' l1 v5 @, a6 C
还有,我自己本身就是做互联网产品出身的,所以我在研究乔布斯的时候,可能比其他人更有体会。我自己有很多经验,当然也有很多失败,这对我研究乔布斯有很大帮助。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做过企业,或者说从来没有做过产品,去读乔布斯的书,可能就像一个没有武功的人去读一本武林秘籍。我不是乔布斯的门徒,但我仍然觉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但是,反过来说,我在做360的时候,在探索过程中,也摸索到了一些自己的东西。所以,我并不盲目崇拜乔布斯理论,我还读很多其他方面的书,比如说《定位》、《柔道战略》、《创新者的困境》。把它们综合起来,再加上自己的摸索,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。
! \3 \3 k$ ]& U' V, S: F6 J5 r
5 {% U& b/ _4 l4 H2 X《中国经营报》:在中国的众多企业家中,你更敬佩谁?: A# V# T. E. c( z; p
[3 D+ n3 N+ ~- g0 `3 {5 o( Y! J
周鸿祎:陈天桥、丁磊、张朝阳。这3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,都比较自我,不管别人怎么说,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。( K4 l2 D: P3 P
2 D: o6 E4 @" S0 C旁白:管理“偏科生”
5 v j, }( e" H* e! c7 t2 R# @ U: b
周鸿祎的办公室没有大班台,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,有一半空间让给了价值不菲的音响设备,剩下就是沙发和一组不大的书柜。走进这间屋子,你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一个老板的办公室。
* J5 S9 Q7 F D5 V+ ~
' n( D& V; t# m m周是个超级发烧友,但这对于他来讲只是个人爱好。虽然占据了办公室的大量空间,却并不对他的工作产生什么重要影响。“我做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,没有那么深的动机,都是别人给了太多的解读。”周鸿祎是位个性极强的人,办公室不像办公室,作为一个老板也不懂得奢侈品,聊起天来口无遮拦。对于这些,他也并不想去改变。& I: z& l- O$ L; [/ Q" k( Q0 D ~
* N* S" y5 z" s% s) x. ]+ u
中国互联网人士都记得他创办的第一个公司:3721。那个名字就是周个性的鲜明写照。然而这样的个性,似乎并不符合中国民众对“企业家”的理解。# a$ l) z% A7 ?- C9 E' u
3 _. Y1 N# |. v" O- Z4 n& V: p$ B
他所创办的360公司的成长史,就像是一部战斗史:与流氓软件的战斗,使360有机会插足安全市场;与瑞星和金山等老牌安全厂商的战斗,使360在安全领域立足,并成功占领用户的PC;与腾讯的战斗,更使360名声大振、借机上位,并把客户端软件的商业模式演绎到极致。) r& p6 P: A3 J' F9 E5 t& R' y& g
/ d% `2 O4 |7 s6 [9 }( ~
安永企业家评选在讨论地区大奖的时候,8个评委发生了激烈的争论——4:4,双方各持不同意见。在一个多小时的争论之后,周鸿祎没能拿到地区大奖。评委的争论,正是现在社会上对周鸿祎存有不同观点的一个缩影。
- Q/ `8 R9 X) |+ M; k' C2 n8 `( S
: Z2 W, q4 t2 t2 _: s周鸿祎似乎并不满足中国人对“企业家”的认知。360公司已经上市,员工已达1600人。如果换作其他一个擅长运筹帷幄的企业家,会将长期战略,管理、财务、公关都做全面的规划。而周鸿祎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产品上,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产品经理、技术工程师,坦言自己并不擅长管理人,喜欢战斗在一线。他这样的企业家,常常被看做管理的“偏科生”。" T' Y1 x; b; A, I# c3 {
8 B; `: k$ y9 u' Z/ }
人都有所长,有所短。作为管理的“偏科生”,周鸿祎也会阅读大量的管理类书籍,他的心得是要将管理简单化。“我不善于管理,但我的领导力还可以。”周鸿祎有一个简单的逻辑:作为老板绝不能空谈理想,一定要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。360在上市的时候,拿出20%的股份分给员工。并且在上市后还制定了一个“长青树计划”,永远有一个占公司总股份5%的期权池,让员工真正在物质利益上跟公司利益保持一致。“我不太会跟员工讲大道理,也不把自己弄得很神圣。凝聚员工必须靠一些实际的东西。如果脱离了这个,我觉得我没那个能力去做思想工作。”2 O4 F" _7 Q1 v. P
/ ?- T% Q/ Z$ n* V" x/ A“老周刀子嘴,豆腐心。”内部员工评价他,说话非常直,甚至说话“不太好听”,但为人仗义。
# ]. h# y1 e% m9 O2 F4 e, X6 w J: o4 D" s
周鸿祎简单、强硬的管理逻辑,不知能不能追赶上企业发展的速度。从创业者到企业家,他或许还需要补很多课。
8 L1 z0 `9 K$ B$ G4 a2 x) S |
|